从无到有,从有到兴。“枢纽海安”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作用越来越明显。海安商贸物流产业园是“枢纽海安”的核心载体,成立于2012年,是南通唯一的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高效运行专业化功能平台,打开了物流与产业同发展,与周边企业共生存的新路。截至5月底,海安商贸物流产业园开票销售完成89亿元,同比增幅17%;限上批发业销售额完成96亿元,同比增幅17.5%,总量占海安全市41%。
今年以来,物流园区坚持做足“枢纽海安”这篇文章,持续聚焦效益园区、智慧园区、跨境园区、清廉园区“四大园区”建设,围绕大物流、大市场、大冷链、大联盟“四大板块”开展工作,充分激活物流资源,助力海安经济发展。今年3月,“海安经验”在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推进会上作介绍,是全国县级城市中唯一一个。
多式联运,扩大物流“朋友圈”
截至5月底,海安铁路物流基地到发量突破100万吨,同比增长19%,其中海铁联运发送385车41万吨,同比增长15%。
海安铁路物流基地依托江苏省仅有的两个二级编组站之一的优势,先后开行越南、哈萨克斯坦等5条国际班列线路。今年首次开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方向的中欧、中亚国际回程班列。3月24日,首趟“莫斯科-海安”班列回程,行驶15天。以往多次中转,快的话也需要两个月。今年,该基地计划开行各方向国际班列40列。目前,从海安铁路物流基地走货的国内外贸企业超过230家,助力了海安本地100多家外贸企业“借港出海”。
近年来,海安采取“公铁水空”多式联运的方式扩大物流“朋友圈”。与央企中外运合作,打造海安多式联运中心,立足海安,辐射长三角地区。借助南通机场获批进境冰鲜水产品监管场地契机,与南通机场合作,补齐“空运”物流短板。
多式联运,商贸物流园在提升自身效益的同时,也降低了企业物流成本。去年,为海安周边企业节省物流成本2亿元。初步测算,今年1至5月已为企业节约物流成本超1亿元。
创办实体,建大市场“始发站”
多年的“枢纽海安”建设,便利了货物运输和商贸往来。华东地区塑料产业基础雄厚,聚集了众多石化企业,代理商、贸易商和塑料制品企业,市场潜力巨大。江苏季铭国际塑料城是首个落户园区的实体化大宗生产原料现货市场,去年10月28日奠基开工。该项目总投资20亿元,是集塑胶原料现货交易、仓储物流、保税交割、供应链金融、研发检测及信息网络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季铭国际塑料城边建设边招商,华东塑胶集散中心网站正式上线,与全国注塑全产业链电商平台易塑网链接。目前已注册企业39家入驻83间,先行开展贸易业务13家,其中限上企业4家。塑料城建成后,将实现年销售100亿元,带动5000人创业、就业。
保税物流中心融入国际市场,不断拓展自贸业务,已成为厄瓜多尔的白虾“中国前置仓”、重庆合作贸易商的“沿海中转仓”,正全力打造本土企业进出口贸易的“跨境周转仓”。1至5月,保税物流中心进出口贸易额1.1亿美元、货物值2.2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9%、34%。
精准合作,做大冷链“集散地”
海安是农业强县,“一粒米、一滴油、一只蛋、一群鱼、一根丝”是该市优质农副产品的形象表达。海安将产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瞄准头部企业招商。
2023年10月13日,海安市人民政府与盒马(中国)有限公司战略合作暨盒马食品智能产业园冷冻面食智能生产项目签约,这是海安以龙头项目吸附大冷链全产业链集聚发展的举措之一。
为引领冷链产业健康发展,园区成立专门的服务团队,与各运营主体组建联合招商小组,围绕上海、昆山、苏州专业冻品市场靶向招引大宗贸易商。同时,健全租金协商机制,引导企业错位发展。
海安商贸物流园还推出跨境冷链业务,持续加大进口冷链肉类、水产品生产商、贸易商以及下游生产加工企业的招引合作,建立了稳定的国际冷链进口上游生产商供应商群。